身心靈界很著重直覺力。直覺是一種天生的能力,一種發現,所有偉大發明都從直覺產生,直覺是在內心處、本性的中心,很多是突然發生,是天賦本能,是創造的泉源。
可是,在大多數人的童年至成年間的路上某處,我們和想像及創造表現失去了聯繫。很多的智性的思考及教育,太多的標準、規則及權威的影響,干預了本能,切斷了與自然的連結。
很多人都是較常記得負面經驗,受到挫折就會否定自己,覺得會「我無法讓它看起來很真實」或「我沒有藝術天份」,然後開始失去想像力及創造力,
小故事
1):藝術家霍華德向7歲的女兒講自己的職業是教別人如何畫畫,女兒驚訝問:"你的意思是他們忘了?" 可見每個小孩子天生就是藝術家,反而長大後就失去了連結。
2)小王子的故事:作者安東尼.聖修伯里6歲時,閱讀一本關於叢林書後,畫了一幅「蛇吞象」畫,他把這幅畫拿給大人看,並問「看到這幅畫,你們害怕嗎」,大人都笑言「一頂帽子,有甚麼好怕呢」,作者抖了抖說,「這是一隻蟒蛇在消化一頭大象」,結果他不得不再畫另一幅「蛇吞象」透視圖。這時,大人們看明白了,卻告誡他要把心思放在課業上。從此,作者放棄了學繪畫,並決定從此只對大人們說他們愛聽的東西。
畢家索:每個兒童都是藝術家。
問題是, 個人一旦成長後,要如何繼續成為藝術家。首先可以回顧自己年少時的藝術家經驗/遭遇,可以更新自我探索意思,恢復真實的表現。回想過去可能有人嘲弄你的作品,誤解你要傳遞的東西,或者為你的美術課打很低的分數。重新審查自己的想法及經驗。童年你藝術回憶是想像、藝術創造力及內在智慧的來源。
問問自己:
1)在成長中經歷過過的藝術:填色/畫畫/手工藝/參觀博物館OR畫廊/家中的畫/家人如何定義藝術?
2)孩童時,有過藝術方面的負面經驗?例如有人話你沒有藝術細胞/表現不好?
3)孩童時,是怎樣畫太陽、房子、樹、花、寵物或自己?你在哪裡畫畫?客廳/房間?一個人畫還是有別人在旁?
4)孩童時,有甚麼童話、故事、影片影響到你?你能讓那些角色及符號和你的成人生活產生關連?
這些問題可以再度記起孩童時的藝術家視察及記憶,幫助揭開你的直覺力,重新發掘你一直擁有的藝術靈感。
我自己很幸運,媽媽很支持我畫畫,小時候的塗鴉,長大後的學畫費用,都令我保留對藝術的愛好。雖然小學也經歷過畫作拿第四名所以沒有獎而失望 ;也試過會考美術成績不如所期望,最後只是得了C級,會考完之後也有到廣州美術學院進修,不過高考的壓力下也慢慢丟低了藝術。
很多人生問題,都是來自對現實的無能為力,藝術的創作訓練就是學習”忘我”,忘掉平時機械性運作的”我”,進入精神的神聖領域,透過學會”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放棄自我、期望與結果。即係榮格”心靈超越功能”,心靈的意識及潛意識完全融合,才能完成完滿自足的狀態。
自己因為社教化的關係,學業上,工作上我很多時做事一板一眼,尤其大學時失誤地修讀了物流,所以事都有要流程,要準確。我發覺我內心很反抗,對於重覆又重覆的文件,我感覺很鬱悶很苦,現在才明白自己有太多想創作的細胞在投訴著。
藝術創作是一種練習,開發直覺力。拋開現實層面,進入較高的靈性層次,探索內心,加強自我表達、自我認識,到自我抒解,使生命完滿、充足與喜悅,內在外在和諧並存,互相滋養、平衡,回歸統合與寧靜。
我們的創造來源就是靈魂的真實反映,以其無窮的顏色、形式和符號所做的反映。。即使你認為自己”非藝術家”,還是可以體驗透過拿畫筆,而有所提升的自我發現、修復與轉變的療癒歷程。你的想像、夢想、構想及創造,便是靈魂對健康的指點,及重新發現自我與潛能的刺激力量。
利用藝術作為治療情緒的觀念,是在二十世紀初正式出現的。佛洛依德認為潛意識透過夢及幻想的影像而呈現的情形。榮格則提出了集體潛意識、象徵作用與心象作用等理論,藝術具治療作用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的祖先們,在岩洞繪畫裡,
用圖畫描繪所見所聞的事物, 或用象徵性的圖畫心象, 表達對自然神秘和宇宙的敬畏或信仰, 以探討他們與當時環境的關係, 尋找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力量。
榮格本身是一位具有天份的業餘畫家。在他成長與生活中, 特別是遭到心理危機時, 常藉由心象繪畫和象徵性雕塑來表現自己的內心經驗。他清楚的認知這些不是外在無關的活動,
而是個人領悟其處境的有利資源, 這些體驗也助益榮格發展他的心理學理論。榮格創作素描、油畫、雕刻,用視覺藝術記錄、探索他的夢境,因為他相信雙手知道如何解決腦中解不開的問題。
他們二人都對藝術有興趣,而且瞭解到語言有時候不夠,但圖像---不管藝術還是夢境的形式,都可以提供言語本身提供不到的智慧與內在指引。
輔助醫學都認為影像可以幫助回復”健康意識”,內在影像可以活化大腦運結,緩和疾病、痛苦和沮喪。“療癒”比”治療”更準確去表達出藝術創作的好處。療癒是一種內在的過程,令人變得更完整,無論是身體、情緒、精神及心靈層面。
創造性的活動可以提升腦部活動組織,減輕壓抑,產生放鬆並集中的狀態(α波)。流暢專注的狀態即是冥想或者催眠狀態,你很放鬆,但同時做到心思集中而且全神貫注於眼前的時刻。一個流暢專注的狀態,會有一點抽離感,過個狀態中我們不再是個有問題、焦慮或痛苦的人,而是順從創造過程而體驗合一的人,我們可以全然醒覺於當下。甚至有些病人甚至忘記自己是病人。神經病學及發展心理學的證據都愈來愈主張,無論藝術創作、想像或者夢境的形式都有助維繫及刺激我們的身心。
我們要甩脫繪畫技術性的牽絆,掌握直覺作畫的方式。不單視作畫為癒療工具,也幫助一些喜歡藝術但又怕自己做得不好,希望重新連繫藝術的人。就是因為不是以繪畫為生,不需要取悅他人。成品如果根本不是最重要,不要帶著自我批判的意識,而最點是在創作過程中的自我發掘及探索,我們的投入、滿足。目標不是單單製作一幅美麗的圖畫或雕塑,而是表現你自己,純粹享受創作的過程。
藝術創造力教我們放鬆,隨著我們單純的意識內所浮現的意念走,用初學者的單純無知、好奇和探索心來創造。催眠大師Milton Erickson每次見案主前都會有意進入無知的恍惚狀況,他相信創造性的遺忘,能讓人們發現他們內在的新潛能。當你停止知曉,就自然會開啟另一個空間讓新的知識進來。『讓聰明的頭腦離開一會兒,好讓智慧的潛意識可以出來。』
我們先相信自己創造的東西是正確的,而且相信宇宙支持你的創造來源。創作昤感覺自己消失般,完全浸淫在創造力中,不在意自己,只享受過程,不憂慮圖畫最後畫出來怎樣。找回內在的安靜處,騰出空間讓自己創造力浮現。
藝術創造呈現符號的過程,可以幫助從中汲取洞察力、自覺和轉變經驗。無論在夢中/藝術中創造的,又或者看到/收集到的圖像。都可以提升自我瞭解,讓你注意到內在需要修復的部分,或者產生改變所需要的能量。圖像是有力的其中一種指引來源,屬於感覺的,有隱喻作用,有象徵性的,都是視覺符號的管道,是智慧的使者,黑暗中的燈塔,是導師也是朋友。藝術的過程可以培養直覺。
雖然人人天生都有藝術想像力,但還是有些技巧、方法可以培養它,充分利用其有益健康的好處。兩個方式可以將藝術創造力與生活合一: 1)將藝術當作短期活動偶爾為之 2)想持久深刻獲益, 就可以固定在生活創作。就算簡單的去欣賞藝術,去看去感受,一樣可以帶來喜悅,緩解壓力。
我們不需要對所創作的每一幅圖畫都有所瞭解,意義可能是畫完不久出現,也可能是隨時間浮現,只要享受過程,並期待它適合的時間自動呈現你的意義,而且圖像會隨時間而有不同的意義。最重要的是保持心靈開放,試著別太快下定論,繼續探索。
(部分內容摘自靈魂調色盤,部分圖片取自網絡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