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

無意識的忠誠 (一)


我有很多的不同標籤,身心靈工作者/身心靈導師/療癒師/催眠師/靈氣大師/靈性導師….但我只覺得自己一個好奇小寶寶,對生命的好奇,想探索更多關於生命、人生,人從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,命運人各有異,人生更是差距極大,想知道甚麼我們人活得如此這般,我們又如何可以更活得快樂幸福。


在相對落地的層面來看,我會用系統排列及NLP去理解人們的幸福與否,受甚麼因素影響。每個人都不一樣,但是每個人也一樣,受著我們的家庭、家族所影響。
我們對原生家庭的忠誠,大大超過我們所想。

因為這種忠誠,我們在無意識中,不斷複製父母的命運,甚至他們對我們造成的傷害,也在延續。

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人的一生?
是什麼因素在這中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?
這其中到底隱藏著怎樣的“人生秘密”?
為了回答這些問題,BBC紀錄片導演邁克爾·艾普特用了49年的時間,跟拍14個小孩的成長,每隔7年採訪拍攝一次,直到他們56歲,拍出了一部轟動世界的記錄片《人生七年/ 56UP》。一共分三集,在這150分鐘裡,我們可以窺見到普通的英國人的人生。遺憾的是,這部紀錄片似乎真的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,讓人看了唏噓不已…..

片中的14名兒童均來自不同的背景階層,他們就像是一個個鮮活的人類命運樣本,49年滄海桑田,他們迎來了迥然不同的生活:
那些7歲就每天讀著《金融報》、《觀察家》,在私立學校上學的出身上流社會的孩子,後來成了社會精英,生活優裕,生活得如魚得水,發光發亮;
而那些出身貧寒或來自孤兒院,每天只想不被罰站、不挨餓,甚至連“大學都不知道是所謂何物”的孩子,最終大多都選擇了很早就放棄了學業。
要麼拿著很低的薪水,早早結婚,生好幾個小孩。要麼多次失業,靠領殘障救濟金生活,過著底層人的生活,甚至還有一個成為了流浪漢。

他幾乎從未談及自己的原生家庭,在一生中渴望有自己的家庭,但始終沒有實現。他不敢有自己的孩子,怕孩子遺傳到自己的不快樂。

唯有一個人通過努力學習,從鄉村小孩變成了牛津學者。

"龍生龍、 鳳生鳳、 老鼠的兒子會打洞""寒門難再出貴子',現實的殘酷叫無數人心寒,很多人叫囂著階層固化和優質資源的掠奪,也有人看到了教育的價值。但我看到的是忠誠,是家庭中下一代對上一代命運的忠誠,也可以說是命運的複製。
 忠誠存在於每個家庭,子女對父母通常都是忠誠的。

我們經常在無意識中形成對父母權威的忠誠,比如在小的時候,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所拋棄,一句“媽媽不要你了”成為了多少孩子的童年陰影。
 所以,為了避免這種恐懼,很多小孩會不自覺對父母表現出認同、服從和忠誠,當然,這裡面也有愛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